English

院士没上过大学

1999-10-08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在中国地学界,有这样一位名宿:他只有高中文凭,没有正式上过大学,更未曾留学国外,但他最终成为国际知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、古人类学家。他三顶桂冠集于一身;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。

他的名字叫贾兰坡。

有关他的故事很多。

贾兰坡眼“毒”。在纷乱如麻的碎骨片中,他能一眼辨出人骨、动物骨骼。一次,中科院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与贾兰坡聊天,说至兴浓处,杨说,“我考考你的眼力”,叫人把几块骨片用纸盖住,撕开一指甲盖大的小孔,让贾辨认。贾兰坡马上丝毫不差地认出。

贾兰坡预测准。1990年,贾兰坡发表《人类的历史越来越延长》一文认为,根据目前的发现,必将在距今400多万年前的地层中找到人类的遗骸。说来也巧,该文发表后不久,美国的古人类学家就在非洲发现了400多万年前的人类化石。

发现

发现是科学的灵魂。

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一门学科,而人类化石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证据,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少。发现珍贵的人类化石是每个古人类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,特别是头盖骨化石,因为头盖骨化石最能显示人的进化特征。通过头盖骨,就可知脑量的大小和思维机能。还可从头盖骨特征观察出人的进化程度、年龄、性别,甚至可以塑造他在世时的相貌。1935年,贾兰坡接替赴法留学的裴文中,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,经过数年实践训练和理论武装的贾兰坡,此时已熟练掌握了考古发掘技术,熟悉发掘工作的每一个细节。他还把一贯勤奋、严谨的工作作风带到工作的细部,感染、影响着同事。他整天奔波于发掘现场,检查每一件出土的标本,以防漏失。

一年过去了,但发掘无重要发现。

一些人动摇了。而对荒山、古洞、杂草、乱石,整日与石头、化石为伍,有的人忍受不了这份烦躁、艰苦,离此而去。

资助发掘工作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明确表示,如无新发现,今后将不赞助。

更有甚者,一些人对发掘者的能力持怀疑态度。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、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魏敦瑞(周口店发掘项目美国方面的研究者,1935年来华工作)就是其中的一个。来华之前魏敦瑞认为:中国周口店发现了一些化石,但人体骨骼化石很少,这是因为发掘者不认识之故。

但不久魏敦瑞很快改变了这个看法。原来,魏敦瑞到京后即前往周口店,他以行家挑剔的目光仔细审视着发掘者的工作,并向主持发掘的贾兰坡提出极专业的问题,并当场验证。贾兰坡作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复。魏敦瑞信服了,他的所见、所闻使他理性的科学家头脑作出这样的判断:“你们的发掘工作是国际第一流的。这样的工作不会丢掉重要的东西,是可靠的。”

运气是有为青年的朋友。

峰回路转。1936年11月,贾兰坡和他的合作者在11天之内连续发现3个头盖骨。当发现头盖骨的消息从周口店传到北京城魏敦瑞住地时,魏敦瑞从床上一跃而起,连裤子都穿反了。在妻子帮助下,他脱掉重穿,急急忙忙地前往周口店。

发现头盖骨的消息轰动了国内外,28岁的贾兰坡成为新闻人物。

探索

人民解放军的炮声宣告了共和国的诞生,贾兰坡的学术事业步入了新的天地。贾兰坡说:“中国的解放对我是个巨大的推动。”解放后,历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、研究员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,步入高层研究领域。

学者的使命就是奉献思想于社会。

人们对中国的史前文化认识很晚。本世纪初,一些中外学者不相信中国有旧石器时代文化。北京猿人头盖骨、石器、用火遗迹发现后,局面有所改观,但有的外国学者断言:中国猿人没有更老的了。因为“中国处在地理的边缘,远不能与地中海的蓬勃发展相比”,据此而认为,中国没有比“北京猿人文化更早的文化了”。贾兰坡根据北京猿人制造石器的复杂性,北京猿人体质形态的进步性和具体用火能力,在学术界最早提出,北京人代表的文化不是最早的文化,北京人不是最早的人。他和他的学生王建于1957年在《科学通报》发表论文《泥河湾期地层才是人类最早的脚踏地》,提出上述观点。这一科学论断,被日后“元谋猿人”牙齿化石、“蓝田猿人”头盖骨的发现所证实。

50年代以来,贾兰坡的研究重点转向周口店以外地区。他的研究,奠定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基础。在学术观点上,他创下了多个“最”:最早提出中国东北亚、北美的细石器起源于华北;最先提出我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,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有两个系统……旧石器考古也凝聚了他最多的心血。

收获

翻越了无数岩山野岭,探幽于无数深潭古洞。勤奋者的秋天美丽而充实。贾兰坡在古人类学、旧石器考古学领域耕耘近七十载,取得了丰硕的果实。到目前为止,他共写下450多篇论文,20多部专著,他撰写的《人体骨骼学纲要》、《从猿脑发展到现代人脑》,曾是医学院学生很好的参考书。他著有《旧石器时代文化》、《周口店——北京人之家》、《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》等,后两种已被译成英、日、德、西班牙等文种出版。八九十年代,贾兰坡的著述更丰,主编《人类的黎明》,系统阐述人类起源演化,深受好评。

1980年,贾兰坡当选为中科院院士(当时叫学部委员),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,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。实至名归。

贾兰坡沉迷于他的领域,也十分注意培养年轻一代。在他担任所内某些领导工作时,尽一切可能为青年创造工作条件,教他们怎样做人治学,还多次亲自向国外推荐有为青年留学深造。他培养的不少学生现正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。

在一些研究部门,科普作品是不被算作成绩的,但贾兰坡热心科普。他说,不算成绩就不算吧,我不是为个人成绩而活着。

人世间的诱惑太多太多,有多少人能把名利的诱惑看淡。而另一种诱惑——科学的诱惑,事业的诱惑,魅力无边。贾兰坡则真正倾向于后者。

青春年少时,他选择了这门学科,无怨无悔;耄耋之年时,依旧深入其中、痴心不改。成功得意时,面对吹捧与炒作,他视若过眼云烟,心态平稳;困厄挫折时,斗志强坚,兢兢业业地坚守阵地。因为,科学与事业的诱惑、发现的诱惑,激励着他前行,是他奋斗的动力。

这就是贾兰坡——探索人类黎明的拓荒者所走过的道路。

今日名流丁全利潘云唐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